我有一種想像力,不是無中生有的那種;
而是將文字轉化成圖片,然後轉為情感,
然後為了別人,
也許是五十年前,也許是一百年前的前人,喜怒哀樂癡嗔泣悲。
所以我討厭戰爭,
從很小的時候,看過的抗日電影,像是四行倉庫、南京大屠殺等主題;
或是像異域那樣的片子
我都覺得好痛好苦,一將功成萬骨枯
每一具枯骨的背後,可能是一整個家庭的思念和眼淚,
是一輩子的等待,而傷痕更可能延續到下一代下一輩子。
我討厭戰爭,還因為它應允了各種的打砸燒殺,因為不得不阿
像毛澤東說的,革命不是請客吃飯,不是作文章,不是繪畫繡花…
的確不是,因為戰爭不是宴席,我火候過了頭,毀了一桌飯菜頂多餓肚子;
畫壞了,最多換張畫紙;
戰爭的每一步背後,都是千千萬萬的人命,國共徐州會戰,國軍五十五萬人被殲滅;
上戰場的軍人犧牲還有個數字,而無辜喪命的農民,後方殷殷切切的老父老母嬌妻幼子,就只能淹沒在洪流中。
只是我沒能像龍應台,寫出的那字字句句,的確是我當初的心情
「你看見那水面上,全是掙扎的人頭,忽沉忽浮,
浮起時你看件每一雙眼睛都充滿驚怖,每一張嘴都張得很大,
但是你聽不見那發自肺腑的、垂死的呼喊。歷史往往沒有聲音」
美君回家
我能體會異鄉變故鄉的心情,十年前來台北,人也不識,路也認不得;
十年後,親戚們都叫我台北人。
滄海桑田
每次,回到幾年沒見的地方,
腦中很容易浮現兩句對照組「滄海桑田」、「景物依舊,人事全非」,
其實也不能完全說是對照,
只是,我常常覺得,
人的情感,有時是世間最強韌的事物,
即便物換星移,那份情感卻仍亙古恆新,
真會至死不渝?
最普通的一年
我喜歡這一章節的名字,蘊含無限的悲傷。
人老了,總愛說當年有多苦,
但當翻開《衡山縣志》,才發現,
每隔三五年,山洪、苦雨、大旱、兵災、蝗蟲,總是交替而來,
原來翻開歷史,總是血跡斑斑。
只是因為時光久遠,
當年的怵目驚心,也僅化為史書上的寥寥幾字「災情慘重,死數千人」「十萬軍,全殲」
一場戰役,在史書上最多一行字,還未必有人讀;但在當時的荒原上,數萬個殘破屍體,禿鷹都吃不完
送行/訣別
我從來不是孝順的女兒,
既不孝,也不順,
即便如此,父母對我的愛,也從來沒有改變過。
我有很多次被送行的經驗,
大學時代,搭飛機,
爸媽會一路送我到小港機場查驗行李的地方,
然後看著我往裡走,每一次我回頭,他們永遠都還沒離開,
有的時候,我不敢回頭,怕一回頭見到他們的面容,
會反省起自己的不孝與不順;
後來,搭客運,
即使有公車,媽媽總是喜歡送我到客運站,
看著我買票、等車、上車,
有的時候,坐的位置不能看到車邊,
但我知道,母親總是要等車開走後,她才會騎上機車離開。
現在,搭高鐵,
媽媽還是要送我到捷運站,
然後老是問我,要不要我陪你去高鐵站,
我總是堅決地說不用;
和以往一樣,每一次,
送我到不能再往前的閘口,她總會問,身上的錢,夠不夠用。
即使像我這樣不孝也不順的孩子,
即使我知道幾個月後的假期就會再回家,
每每面臨這些送行時刻,我還是淚水滿盈,
所以,當我讀到
纏足的老太太,追著見兒子一面,一路跌,一路哭;我也淚流滿面了。
而還有更多,來不及訣別的,
火車頂上的少年,每過一個山洞,又少了幾個;
在家鄉等候,死也甘心情願地等你…
兵不血刃
多麼地諷刺,數十萬人餓死,只換得兵不血刃的光榮解放
故事永遠都說不完。